人才招聘网 -为求职者每天提供总站最新招聘信息。919人才网招聘热线:
您现在的位置:919人才网 > 总站最新求职资讯 > 红军长征故事:半碗青稞面
  • 红军长征故事:半碗青稞面
  • 来源:929人才网    添加时间:2016-12-16    浏览次数:535 次

红军长征故事:半碗青稞面
  在荒无人烟的草地上,红军战士只有可怜的一点青稞面做干粮。


  周恩来副主席和战士们一样,绝不多吃一点青稞面,还教育战士们,为了能走出草地,北上抗日,一定要特别爱惜粮食。战士们听了他的话,都把仅有的青稞面装在粮袋里,拴在腰上。


  青稞面越来越少了,战士们只能用一点青稞面掺在野菜里煮汤喝。


  战士吴开生的青稞面吃完了,已经饿了两天,周副主席知道后,就让警卫员把自己省下的青稞面给吴开生两碗。他看着吴开生蜡黄的脸,语重心长的说:“这是革命呀!”吴开生流着眼泪说:“我只要有一口气,就要跟你走出草地,革命到底!”


  这天晚上又是狂风暴雨,用被单做成的帐篷自然挡不住风雨的袭击。战士们都淋成了落汤鸡。周副主席命令战士们都到他作为办公室的帐篷里去休息。


  大家怕影响他工作,都不肯去。


  他冒这大雨亲自来了,说:“你们不去,我心不安。”周副主席的话像火烤暖了战士们的心。


  这样走了几天,草原仍然无边无际。青稞面吃完了,野菜吃光了,军马也杀掉吃了。战士们只好烧皮带吃,甚至把随身带的纸张咽下去充饥,红军陷入了极大的困境。


  周副主席命令把仅存的半碗青稞面全部分给大家泡水喝:“那您吃什么呢?”警卫员急了。


  周副主席两只大眼睛放出了严峻的光芒,清瘦的脸上肌肉抖动着,“有同志们活着,就有我。只要多留一个战士的生命,就给革命事业增加一份力量,拿出来分掉!”


  这掺上一点青稞面的热水,分到战士们的手中。


  战士们流泪了,这不足半碗的青稞面,是周副主席的心意和生命啊!


  战士们又上路了,在茫茫的草地上。


  行进着摧不垮的钢铁红军。


  【知识延伸】


  王玉清讲长征故事
  85岁的老红军王玉清几乎每天都要散步5公里,有时还约上几个老友去打门球。


  1935年11月初,贺龙率领的红2、6军团解放贵州黔西县城,举家逃难至此的流浪儿王玉清跑去看热闹。


  “人们传说,‘红胡子’杀人不眨眼,专吃小孩子。”14岁的王玉清有点害怕,远远看着在街上行走的红军战士,“当时,地主都把贺龙的部队称为‘红胡子’。”


  “看了一会儿,我发现,红军对穷苦百姓很和气,很好,对地主很凶。”长期忍饥挨饿、受人欺负的王玉清随即参加了红军,成为红2军团军团部无线电台的一名战士。


  参军第4天,部队离开黔西。从此,转战南北、九死一生的王玉清与家人失去联系。直到解放后的1950年,他才通过在《贵州日报》上登寻人启事找到家人。


  几天后,王玉清随部队转移到湖南桑植县的刘家坪,从那里踏上漫漫长征路。


  “我很快就学会了电台那一套。”聪明的王玉清利用行军间隙,虚心向老战士请教。“贺老总好喜欢我,常常用手指弹我的脑袋,还常把重要电报交给我发。”


  “长征太苦了,又要赶路,又要和敌人作战。”王玉清说,每到行军最艰难的时候,贺老总都会出现在他们直属队的队列中,给大家鼓劲,“很远就能听到他那爽朗的笑声,他常用亲切的口气问我们‘累不累?苦不苦?’”


  1936年3月,在贵州盘县,一直守在电台旁边的王玉清突然接到朱德、张国焘的电令,要求红2、6军团北渡金沙江,西进四川与红四方面军会合。


  “接到电令,我好高兴,立刻把它交给贺老总。”虽已过去几十年,王玉清仍记得电令的主要内容——“最好你军在第三渡河点或最后路线北进与我们会合一同北进。”


  “蒋介石很快察觉到我们要过金沙江,调重兵和飞机围堵我们。”王玉清回忆,尽管红军抢占了石鼓渡口,但江上没有桥,船又少又小。“贺老总很着急,平常行军中他总喜欢开玩笑,这时候他的神情非常严肃,两道浓眉拧成了疙瘩。”www.gs5000.cn


  “我们用木排代替木船过了江。”王玉清说,贺老总又变得谈笑风生了,“他右手拿着烟斗,左手指着对岸幽默地对我们说:‘老子胜利了,龙云这小子失败了,看他怎样向主子蒋介石交差!’”


  “粮食好难搞。”要爬雪山了,王玉清和战友们去筹措粮食,“藏民不了解红军的政策,受当地反动势力的煽动,跑光了。”


  “雪山上,死了好多人。”王玉清说。


  最苦的还是草地。


  进入草地没几天,王玉清就断粮了。电台的炊事班长知道后,把自己仅有的两把炒面给了王玉清。


  “我对班长说,你把粮食给了我,你怎么渡过难关?”王玉清回忆说,“班长说,走一步算一步吧。他是湖南人,后来我们走散了,我再也没有见到他。”


  后来,连野菜都找不到了。王玉清说,“这个时候,部队已经不成建制了,各走各的。不少战友走着走着就倒下去了,身边的战友不管认识不认识,都帮着将刚刚牺牲的战友掩埋好。”


  “我也没有信心走出草地,就坐在一条水沟边休息。”四五天没有吃一点东西的王玉清,浑身无力。“水沟里好像有鱼,但我又没有力气下去捉,即使有力气,也不敢下去,好多战友陷入这样的水沟里,再也没有出来。”


  就在王玉清绝望的时候,他突然想起来,军帽上不是别着两根缝衣针吗?为什么不去钓鱼呢?


  “我将针烧红后弯成钩,拴上线,在沟里碰碰运气。”王玉清说,“真是天无绝人之路,我居然钓到了两条小鱼,高兴极了,第一感觉就是还能多活几天。”


  “后来,这个方法被许多战友借鉴。”直到今天,王玉清还为当年自己在草地中的“发明”感到自豪。


  解放后,王玉清曾任福州军区副参谋长等职。晚年,他作诗一首永远铭记那次远征——“长征路上历艰险,遵义会议转危安;红军将士是好汉,跋山涉水奔陕甘。行程二万五千里,三军欢呼大团圆;中华儿女洒热血,峥嵘岁月打江山。”


  老红军讲述过草地的故事


  如果说长征是一出恢弘史剧,过草地就是即将胜利前的英勇悲壮一幕。


  老红军刘运坤话音悲壮―――当年就快走出草地了,人却到了极限,怎么也挪不动步,摇摇欲坠,幸亏战友高玉明一把扶住,架着左臂,一边鼓励一路同行。可在出草地前夜,高玉明自己却不行了,临终前,拼力抖索着双手捧出他负责掌管的团部军旗,闭眼前最后喃喃一句:“团旗,不能倒!”


  在茫茫大草地上,英勇红军,意志如钢……


  噙着泪深鞠一躬


  浑身的热血,刹那间都沸腾了起来!


  红四方面军战士宋云鹤悲愤心痛:“重返草地时,每走不远,就有一具红军战士的遗体―――那都是第一次过草地时牺牲的战士,全保持着当初的样子。”老红军张毅亲见:有的,两三个人倒在一起;有的,呈往前爬行的姿势;有的,手里还攥着泥土和青草。


  三过草地,老红军张明汉印象最深的不是危险的沼泽,而是遍地的忠骨。


  一次一次,战士们每当看到战友遗骸都会噙泪驻足,深鞠一躬。


  那天高秋悲,那四望无涯,那英风烈迹。只有草地上的草自茂盛着,只有草地上的风自吹拂着,一年又一年。


  这些事,老红军陈行庚不愿提,就是因为“心里难受。”


  七十载,往事仍清晰。中央红军万里长征,历经艰辛终与红四方面军在懋功会师,正要展开北上大计,却被张国焘分裂,令红四方面军孤军南下,甚至一度另立中央,与北上的中央红军正确方略南辕北辙,直至一年后难以为继,才再度北上。万里长征两年,中央红军走了一年,这里又耗了一年。战士们三过草地,在茫茫原野上,以生命书写忠诚坚定。而三过草地的转战,也让老红军蒲润三负重伤:第一次被子弹打断手腕,白骨森森,一咬牙捏着继续打,战斗结束再包扎,居然三月自愈;第二次伤在头上,昏死两天两夜后,突然自行醒转;第三次伤在左脚,血流如注,直到现在肉还长不起来。


  三过草地,老红军王纪芝所在的队伍有一次走迷了路,走了两天怎么也走不到头,只好折回找当地藏民。可藏民一听惊恐瞪眼:“要过草地?那是魔鬼居住的地方!”


  三过草地,战士们是无畏的、英勇的。老红军李哲民记得,南下的红军十多天连克绥靖、丹巴、东化,在雅安金鸡关以机枪击落了一架敌机,飞机坠落后机尾还挂在电线杆上。只是南下难以为继,所以,起初的攻城掠地疾如秋风扫落叶,随后的失守却也接二连三……


  “那片草地,我来回走了三趟……”老红军廖文光缓缓地说:“重回草地见一堆堆遗骸,我们用草皮替战友盖上,擦干泪继续前行!”


  “其实从长征到过草地,我从没想到会走那么远,历经艰险,我和战友们只一个念头―――将来最后的胜利是我们的!”一句话,老红军张云说了一分多钟,眼睛盯着前方,没有任何游离……


  艰难中坚韧的源泉


  过草地,团结就是力量。


  说起这,老红军贺文玳不禁动容:“过夜时,战士们总是自觉地将干的草地留给年纪大的同志,湿草地则被小青年们抢着睡。”说起这,老红军刘天佑不禁神往:“第二次过草地,走了一夜,就地休息,大家背靠背睡着了。突然大雨滂沱,全团官兵都没有雨具,一起淋得湿透,真是‘风雨浸衣骨更硬,官兵一致共甘苦’!”说起这,老红军谢元珍不禁泪涌:“有次我一脚踩进水草地,水已经没过胸口,一位骑马的干部伸出大手拉了一把救了一命。死里逃生,可现在都不知那干部名字……”


  是同志,是战友,是兄弟。多少次,一人陷下,不断伸来的援手又不断陷下。老红军钟明说,最难受的,就是在草地里看到东一堆西一堆的遇难战友手手相连,实践着“同生死共患难”的誓言。老红军谢光堂掉了队独自倒下,第二天,折返的战友们终于找到还有一丝气息的他,立即抱上担架,三个人轮流抬了一路,没有一个人想过扔下重伤的他,“只要还有一口气,我们就不会扔下你不管!”


  过草地第二天,一条河上游涨水,“我们的党总支书记明知有危险,仍抢在前面探路,在被水冲走淹没的一刹那,还拼命挣出两句:‘水急,换……’手在水面上拼力摇摆。那是在告诉我们水急、要小心。他以自己的牺牲,换得众人的生路……”老红军真房说着沉默了,大颗泪珠在眼眶中转……


  死亡是近在咫尺的。老红军刘星当年在草地上一觉醒来站起,背靠背一夜的营长却依然直直坐着,鼻下已没了气息。但红军战士们志同道合,患难与共,心与心贴得更紧。老红军罗玉琪过草地最难忘一位李副连长:“当时我们掉了队的二三十人都躺在地上,李副连长来了,二十七八岁瘦个儿背着一个红小鬼,一见就发火了:‘起来,这儿怎么能躺下,同志们,要咬紧牙关,一定要赶上去。’上山后,李副连长鼓动大家烧起了火,又不知去哪打了一只山羊回来,大家打牙祭,他却悄悄躲在一边吃野菜,被伤员发现后才拿了块羊肝。第二天前进时,一个重伤员昏倒了,喷了好几口冷水才苏醒。这时,李副连长从挎包里掏出一个树叶包,递了过去。解开小包,那个重伤员颤抖了,里面竟是只咬去一小点的那块羊肝……”


  过草地时,谢觉哉为减轻负担,扔掉了心爱的毛毯。董必武路过认出,就背在身上继续赶路,到了宿营地物归原主。谢老深受感动,后来到了延安,又把毛毯送回给董老见证革命友情。


  老红军张明秀在草地上遇见两位伤员,一把扶起,坚定地说:“我背也要把你们背出草地。”可一个弱女子,谈何容易。她背一个伤员,没走几步就一起倒在污泥里。挣扎爬起,扶着伤员一步一步向前挪动。不久,干粮和水又几乎断绝……


  最终,明秀与两位伤员一起走完了长征中最后也是最艰难的路程!


  走出草地第一仗


  刚出草地第一仗,攻打天险腊子口。


  老红军王承登记得:敌人的子弹四面八方,好像山里建着无数碉堡,而通道就一条路那么宽。红军战士们几乎把手里的所有手榴弹都扔出去了。武器质量本来就差,加上受潮,扔出去五个手榴弹,只有两个是爆炸的。翻过腊子口,王承登一脚踩下去,踏到的不是山石,而是手榴弹堆成的“小槛”,都是没有爆炸的哑弹,足足半米厚。


  天险腊子口,中央红军出草地打过,红四方面军后来出草地也打过。“那一仗打得真叫惨!”老红军毋广仁当时接到的命令是:一定要在两小时内拿下这个山头。下午1点,他们营兵分两路,一路正面攻击,一路迂回到敌人身后,恶战一个半小时终于拿下。但山上的树都在燃烧……


  老红军康渡当时在突击队,7个人一组,力夺腊子口。不过,每人只有十几发子弹,首长又严格规定,因弹药严重吃紧,100米内才能开枪!当晚,康老他们爬了一夜的山,终于在凌晨交上火,他那组,5位战友壮烈牺牲。


  老红军王其仁回忆说,敌军溃败了,士气低迷,过一条河时连埋在桥旁的炸弹都来不及引爆就急急忙忙逃了。而走出草地的红军,坚韧如钢!


  老红军赵本清当时所在的营,“进草地时400人,三周后走出草地时,只剩100人左右。”


  老红军陶立功泪光闪烁:“走出草地之后,部队到了甘南,找到许多大豆。一个多月没吃过一顿饱饭的战士们狼吞虎咽,结果有的人活活被胀死。”


  老红军刘金国终身难忘,最后一夜宿营草地时,眼看要走出草地了,第二天军号一响,他起身一看,背靠背的一大片战士都安安静静坐着,再也没起来……


  但从草地走出的英勇红军,为革命保存下了“金子中的金子”,培育出了惊天动地的士气与坚韧不屈的斗志,深远影响绵延至今。


  刚进草地时,来自江西石城一位姓郑的小宣传队员,精神抖擞,不停地讲故事、唱山歌,柴火拣重的背,工作拣难的做。但在进入草地不久,他突然发起了高烧,病倒了,尽管团政委杨成武把马让给他骑,把干粮匀给他吃,但他的病情还是恶化了。临终前,他用微弱的声音对杨成武说:“政治委员,我不行了,感谢你对我的照顾。我知道党的事业一定会胜利!革命一定会胜利!……”最后,经过一阵急促的喘息,他说:“希望党的路线胜利,革命快胜利。胜利后,如果有可能,请告诉我家里,我是为执行党的路线,为了革命的胜利牺牲的!”


  这是历史的真实一幕,这是红军的普通一兵,这是长征的伟大闪光!


  刘华清:孤军长征的故事
  人物简介:刘华清(1916—2011),湖北大悟人。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上将军衔。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司令员,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军委副主席等职。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二届、十四届中央委员,第十四届中央政治局委员、常委,1985年、1987年相继被选为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1955年9月被授予海军少将军衔,1988年9月被授予上将军衔。曾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刘华清为中国海军的现代化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被称为中国的“现代海军之父”和“中国航母之父”。


  故事概况


  1934年11月16日,在河南省罗山县何家冲,3000余名红25军将士高举“中国工农红军北上先遣队”的旗帜,踏上长征之路。我们这支部队的长征很特殊,自从撤离鄂豫皖苏区,就一直和党中央失去了联系,连遵义会议都不知道,成了一支独立作战的孤军。直到1935年7月,才得知中央红军的消息。所以我们叫它孤军长征。


  长征中,我被编入军政治部机关,任组织科长,后又当宣传科长。出发那夜,我印完出发《宣言》,躺在稻草铺上睡不着。心想这次打“远游击”,不就是要离开生我养我的大别山了吗?就要和鄂豫皖边区父老乡亲离别了!我想起了家乡,想到了亲人。好几年没回家了,不知母亲现在怎么样?这次远行,还能不能回来?能不能和亲人重见……但作为一名红军战士,我决心抛却一切留恋,随大军西行,革命到底!


  独树镇负伤


  长征第10天,独树镇之战,关系红25军生死存亡。那一仗,我负了伤,差一点离开人世。


  记得是11月26日,寒流气温陡降。天空阴沉,朔风怒吼,雨雪交加。我们在昨天打退敌追击后,进了独树镇。突然枪声大作,另一股敌人扑出挡住我们的去路,子弹雨点般迎面打来。千钧一发之际,军政委吴焕先大吼:“坚决顶住敌人,决不后退!共产党员跟我来!”边喊边冒着弹雨,带领225团反扑过去,与敌展开白刃战。


  吴政委的举动,让我热血沸腾,我也举枪高喊:“冲啊!”冲着冲着,我觉得左腿被重重敲了一下,身子一歪就倒了。爬起来一看,左腿踝骨上侧被子弹打穿一个洞,鲜血直流。当时也不觉痛,还要冲。但刚一站起又摔倒,被后面的人抬了下去。


  这次战斗,负伤的人不少。我的伤经过处理,血止了,也不那么痛了,但不能走路。组织上要把我就地安置,我表示坚决不留下。拖着伤腿走可能会死,我说,就是死也要死在红军队伍里。政治部主任戴季英知道后说:“那就带上他吧。”还给了我一匹小马骑。靠了那匹小马,我跟上了部队的转移。我一直很感激戴季英和那匹小马。1996年6月,我到河南考察工作,在郑州看望了戴季英,91岁了,还清楚记得独树镇战斗。遗憾是那匹小马再也见不到了。


  1997年,为纪念这次战斗,当地政府建立了“红二十五军血战独树镇纪念碑”,我题写了碑名。


  创办《战士报》


  红25军长征分两个阶段,中途有一次停顿,创建了鄂豫陕新苏区。创建新苏区的日子里,军政治部创办了《战士报》,我是宣传科长,从筹稿、编辑到刻印都要管,还要负责起草文件、拟定标语口号、组织布置群众大会等等,还让我管政治部的宣传队,管部队的宣传教育工作。工作虽然忙累,但很起劲。


  新苏区的创建很不容易。给养不济,生活异常艰苦。我们及时把部队的好人好事收集起来,在报上刊登。为配合群众反抗捐税的斗争,我们又在报上提出抗捐、抗债、抗粮、抗夫、抗丁的五抗斗争口号,积极配合宣传。


  《战士报》在当时起了很大作用。许多平时没时间讲的事,通过报纸做了宣传,效果不错。军领导也很关心,吴政委多次给我们指示。一天,我正在编稿,吴政委来了,对我说,报纸的稿子要短一些,稿子要到连队去约,要动员部队的干部多写稿子,多反映部队的情况。有时候,吴政委还亲自写稿子。记得有一篇叫《骑马大王》的批评稿就是吴政委写的。稿子在报上发表后,不仅帮助了被批评者常团长本人,而且教育了全军干部战士,密切了官兵关系。《战士报》很快成了全军上下关心的报纸。虽然简单粗糙,但很及时很实际,富有战斗力,对新苏区创建起了积极作用。


  红25军官兵关系很密切,尊干爱兵蔚然成风。我亲眼见过徐海东抬担架运伤员。我自己也两次切身感受。在山阳县由于饮水不对,高烧一直不退。军医院院长钱信忠亲自给我做了治疗,后来我高烧昏迷,他就报告了戴季英。戴季英立即找来担架,让人抬着我走。


  绝处中逢生


  1935年9月初,在合水县板桥镇,敌35师骑兵团突然铺天盖地压过来。225团1营迅速抢占一座山头,以猛烈火力阻敌进攻,掩护徐海东等突出重围。这一仗225团损失200多人,团长方炳仁同志壮烈牺牲。


  继续北进,没想几乎走进绝境。先是峻岭中的崎岖山路,再是荒草野地,不时还有小面积沙漠,饥饿和疲劳的阴影笼罩全军。体力弱的,走着走着就昏倒了。伤员更艰难,药品奇缺,加之饥饿,有的生命力耗尽了,就永远长眠在这荒山野岭之中。


  困难面前,方显英雄本色。全军指战员采取互助形式,体力强的帮助体力弱的,年龄长的帮助年龄小的,配了马的干部都把马杀了让大家果腹,全军上下团结一致,以顽强的意志战胜困难。恰好,来了一伙赶羊的商贩。军领导如获至宝,当即让供给部把羊全部买下。部队得以饱餐,经数天跋涉终于走出这片可怕的荒漠区。


  1935年9月7日,我们到达了合水东北的豹子川(今属华池县),这已是陕甘苏区边缘。9月15日,我们到达延川县永坪镇。9月16日,刘志丹等同志率领红26军、27军赶来和我们会师。会师大会在永坪一条干涸的河道里举行,场面十分动人,热烈握手热情拥抱。几十年过去了,那个场面如在眼前。9月18日,永坪镇又举行了盛大的联欢会,庆祝两支队伍胜利会师。


  我们红25军从鄂豫皖根据地出发,历时10个月,转战万余里,胜利结束长征。这时,全军总共是3400余人。


  把《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编成歌


  《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已经唱了几十年,当初,它的出来很偶然。


  1935年9月,我们与陕甘红军会师后,统一合编为红15军团。军团政治部机关,是红25军政治部改编的,我仍当宣传科长,程坦是政治部秘书长。


  红15军团接连打了劳山、榆林桥两个大胜仗,部队补充了大批新兵。在对新兵进行纪律教育时,程坦秘书长建议把《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编为歌曲,让大家天天唱,我完全赞成。我们长征到陕南创造新苏区时,程子华、郑位三要我天天去部队教唱歌,讲《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我觉得太麻烦,也曾有过把它编成歌曲的想法。但天天赶路没精力,另外我没有音乐知识,也就作罢。现在真是不谋而合,但程坦也不懂音乐,我们就借用鄂豫皖苏区流行的《土地革命完成了》的歌谱,唱过来哼过去,一唱一哼很合拍,于是在《红色战士报》登出这首歌,很快就传唱开去。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吴起镇(今吴旗)。在庆祝会师大会上,红15军团的官兵唱起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立即引起全场注意,很出了点风头。会后不久,许多部队都学会了这支歌。


  这支红军歌曲,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随着军队任务和纪律要求的变化,歌词做过相应的修改。1950年,总政治部组织文艺专家对歌词又进行了修改,1957年,再次修改,就成了现在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歌。可以说,《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歌是由红25军先唱起来,然后传唱开的。


温馨提示:以上资讯来自互联网,如果有侵犯版权请电话联系我们919人才网,我们将在24小时之内删除!919人才网不对该资讯信息的任何真实性负责。人才招聘网为总站提供更好的人才招聘服务。
919人才网  客服热线 :企业会员:13910913541(企业会员服务)个人会员:15811419172 (本站不办理个人档案业务)
   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9120号
 
  929人才网 南方人才网 人才招聘网 929招聘网 300招聘网 919人才网 第一人才网 单位招聘网 搜搜人才网 联合人才网 12人才网
  武汉人才网 北京人才网 深圳人才网 西安人才网 厦门招聘网 湖北人才网 中国人才 1688人才网 VIP人才网 中国929人才网 985人才网
  81人才网 520人才网 929人才 应届生人才网 929人才网站 007人才网 214人才网 888人才网 939人才网 1000人才网 211人才网
  中国人才网 100人才网 101人才网 114人才网 163人才网 218人才网 300人才网 315人才网 361人才网 1001人才网 联合招聘网
  中国招聘网 163招聘网 人才网 招聘网站 求职网站 招聘网 毕业生求职网 中国人才招聘网